1、袁隆平超级稻实现热带地区亩产超1000公斤
1004.83公斤!5月10日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驻海南省三亚市海棠湾基地专家处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超优千号”超级杂交稻品种今年在三亚种植了50亩地进行高产攻关,5月9日,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为首的专家组对这片攻关地进行测产验收。在随机选取3块田进行全田机收测产后,最终成绩揭晓:平均亩产1004.83公斤。据介绍,这是热带地区首次实现超级稻大面积种植亩产超1000公斤。
——《科技日报》
2、科学家首次成功克隆大豆雄性不育基因MS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联合国内优势单位,成功克隆了大豆遗传育种界寻觅50年的雄性不育基因MS1。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杂志》。
——《中国科学报》
3、上亿年粪便化石是科学家手里的宝
说起化石,很多人会想起恐龙化石,但是粪便化石,你见过吗?没错,就是那个有味道的粪便,经过上亿年的时空穿梭,就成了粪便化石。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古生物排泄物,到了科学家手中,却成了了解动物演化和生态信息的重要手段,甚至可以一瞥上亿年的进化史。前不久,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刊发了科学家对蒙古国西部早白垩世查干察布组螺旋状粪便化石的研究,这是首次发表的该地粪便化石记录。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保罗·拉米、凯泽·哈拉卡和陈鹤3位博士研究生主导完成。
——《中国青年报》
4、半导体量子芯片比特获得高灵敏测量
5月10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郭国平、曹刚等人与本源量子计算有限公司合作,利用微波超导谐振腔实现了对半导体双量子点的激发能谱测量。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应用物理知名期刊《应用物理评论》上。
——《科技日报》
5、新相机可“辨识”肿瘤
在最新一期《科学—转化医学》的封面文章中,研究人员模仿螳螂虾眼睛,设计了一种新型相机,其可以探测多种颜色和近红外光。该相机能区分患肿瘤小鼠的健康组织和癌变组织,并使医生绘制出乳腺癌患者肿瘤附近的淋巴结。研究人员的灵感来自海洋甲壳类动物。螳螂虾的复眼可谓生物工程奇迹,它的两个眼柄上有16种视锥细胞,能高效提供任何人造相机都无法比拟的视觉信息。
——《中国科学报》
6、古人类用火改变生态系统
对火的掌握使人类开始统治自然世界。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家领导的一项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早的证据,表明古人类用火焰改变了整个生态系统。这项研究结合了非洲东部马拉维湖北岸的考古证据——可以追溯到9.2万年前的石制品集群,以及古环境数据,证明早期人类是生态系统工程师。他们使用火阻止了该地区森林的重新生长,创造了今天仍然存在的广阔原始森林。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科学进展》。
——《中国科学报》
来源:今日科协